【共识11】无菌采集获得的样本检出病原,应结合临床考虑致病微生物的可能,但需注意排除定植。
对于外周血、组织、脑脊液、胸腹水及其他穿刺液等正常无菌样本,mNGS检出的细菌与真菌应结合当地感染流行病学、患者感染部位及定植情况考虑其是否为致病病原。样本中单一高序列细菌或真菌检出往往代表其是致病微生物可能性较高,而对于多种微生物检出,其解读应结合检出病原的常见定植部位及可能的微生物或其核酸的入血途径进行判断。例如,肠道或腹腔感染时,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可引起多种肠道微生物 (或其核酸) 入血,血液mNGS可出现多种微生物检出的可能,一方面不能除外发生混合病原BSI,另一方面也可能仅为核酸入血。
【共识12】外周血样本mNGS报告中DNA类病毒检出常见,并非均为感染病原。
血液病患者mNGS报告中病毒检出常见,且往往可有多种病毒检出,并非均是感染病原,同时,病毒检出不等同于病毒复制,需结合核酸定量PCR检测评估其载量。如mNGS阳性但定量PCR阴性,需谨慎判断为病原的可能。
【共识13】非无菌样本的结果应结合临床、标本类型、传统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共同判断。
【共识14】耐药基因的检出,应在充分考虑基因型与耐药表型对应性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不同细菌耐药基因与表型的一致性差异较大,部分耐药基因可能存在携带而不表达的情况,如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染色体携带AmpC基因但其未必表达,AmpC基因检出不等同于耐药;而部分基因一旦检出则应高度考虑耐药的存在,如常见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
对于非无菌部位样本,如痰液、BALF等,多种微生物检出常见,其耐药基因的检出应考虑与病原的对应情况,例如mecA基因的检出可能出自金黄色葡萄球菌,但也可能来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需结合病原匹配情况进行解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耐药基因型检出不等于敏感,这往往与检出病原的序列低导致基因覆盖度不够未能检出耐药基因有关。
【共识15】病原mNGS检测属于定性检测范畴,序列高低不等同于体内病原载量。
鉴于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病原mNGS检测手段仍属于定性检测水平,序列数高低不等同于病原载量,应审慎应用于疗效评价,同时应结合人源背景、测序数据量等综合评估。此外,对于不同样本之间因实验流程、人源比例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可直接进行序列数比较来评估疗效。
【共识16】不推荐将mNGS阴性作为排除感染的标准。
尽管mNGS病原检出率高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但仍存在漏检可能,常见原因主要包括:①标本中人源背景高,微生物核酸比例过低导致未能检出,例如脑脊液样本中病毒检出的灵敏度对标定量PCR 检测存在漏检可能;②感染灶隐匿,无游离病原核酸释放入血,例如肝脾念珠菌病时,病原相对局限;③患者粒缺状态,病原主要以完整细胞形式存在,血液中无病原游离核酸存在;④感染病原细胞壁较厚,破壁程度不足导致漏检,例如隐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⑤标本代表性不足或质量不佳。
对于血液病患者,病原mNGS通过对样本快速高通量测序,可以获得更全面、相对无偏倚的病原信息,对感染病原诊断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未覆盖到或检测周期较长、阳性率较低的病原可提高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考虑到其目前成本仍相对较高,应对检测适应证加以规范和限定,其主要应用领域仍然是急、危、重、难的患者感染诊治,避免过度使用。对于临床感染相关样本应首先完善传统微生物学检测,病理、无菌标本培养仍然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病原mNGS是对传统微生物学检测的有力补充和延展而非替代。病原mNGS的报告解读应充分评估检出微生物的致病性、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信息,同时在全面结合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