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mABC是一种类似lamasus的防御系统,被质粒和噬菌体激活时可导致不产生有感染性病毒的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相比之下,DdmDE系统直接作用于小质粒,导致其降解。结构模型表明,DdmE是一种可能识别质粒DNA的原核Argonaute (pAgo)蛋白,而DdmD编码一种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包含可以介导质粒降解的解旋酶和核酸酶结构域。这项研究目标是探究DdmDE系统在质粒消除中的机制,为将来改造为基因工具奠定基础。
结果
DdmE是DNA引导的DNA靶向Ago
pAgo蛋白使用短核酸向导来指导核酸的识别和靶向。作者首先对828个pAgo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DdmE的多重序列比对和AlphaFold 2结构建模显示,在其PIWI结构域中缺乏典型的DEDX催化四聚体,表明DdmE蛋白缺乏内切酶活性,并表明与其他长a pAgo蛋白相比,DdmE不通过内切酶催化的靶核酸切割发挥作用。数据表明,DdmE使用短的(<15 nt) 5 '磷酸化DNA作为tDNA结合的向导。
质粒消除需要DdmD的ATP酶和核酸酶活性
结构模型预测DdmD含有N端超家族2 (SF2)解旋酶和c端PD-(D/E)XK核酸酶结构域,这表明DdmD可能作为下游效应物,在被DdmE招募和激活后降解质粒DNA。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DdmD对ssDNA质粒具有显著的降解活性,而单独使用DdmD未观察到质粒dsDNA的降解,表明DdmD是一种有效的ssDNA核酸酶,需要DdmE激活并招募到其质粒DNA靶点。DdmDE系统的活性包括DNA引导的DdmE靶向和依赖于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核酸酶催化的DdmD质粒降解。
DdmD受二聚化作用的自动抑制
为了深入了解解旋酶-核酸酶DdmD在DdmDE体系中的活性机制,作者利用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M)确定了二聚体DdmD的原子结构,表明DdmD是一种PD-(D/E) xk样核酸酶,其催化活性对于DdmDE防御系统消除质粒至关重要;Dd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于自抑制状态,这与在没有DNA引导的DdmE的情况下,DdmD在体外dsDNA质粒上不表现出核酸酶活性的观察结果一致。
DNA引导的tDNA识别和DdmE招募DdmD
为了深入了解DdmE的分子结构及其在DdmD激活中的作用,作者重组了一个带有14-nt 5 '磷酸化DNA向导的DdmD-DdmE复合物和一个带有错配非靶链的靶dsDNA,以促进d环的形成。DdmDE复合物的结构表明,DdmD同型二聚体在与靶结合的DdmE相互作用时解体,形成1:1的异源二聚体,其中DdmE与gDNA-tDNA双链结合,而DdmD与移位的非靶DNA (ntDNA)链结合。研究还表明tDNA结合的DdmE招募DdmD,DdmD-DdmE相互作用是支持其抗质粒活性所必需的关键分子决定因素。
部分讨论
研究阐明了支持的DdmDE系统的抗质粒活性的分子机制:DdmE属于催化活性不高的长-a- pAgo蛋白的亚支系,它使用5 ' -磷酸化的DNA向导来靶向DNA。解旋酶核酸酶DdmD最初由于自二聚化而处于自抑制状态。tDNA与DdmE的结合将DdmD招募到ntDNA链上,诱导DdmD二聚体的分解。这反过来又启动了DdmD通过ATP驱动的ntDNA降解,在5 '到3 '方向上的过程易位。
DdmDE的机制与I型CRISPR-Cas系统的分子机制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在I型CRISPR-Cas系统中,RNA引导的效应复合物Cascade将解旋酶-核酸酶融合蛋白Cas3招募到ntDNA链上。随后,Cascade和Cas3保持在复合物中,而DNA被Cas3的解旋酶结构域反复解旋,在DNA靶标中产生短段的ssDNA。
鉴于I型CRISPR-Cas系统已被重新用作分子靶向技术,新研究表明,DdmDE可能被利用来通过递送DNA来消耗细菌菌株,这些DNA将作为自我靶向向导的来源。基于CRISPR-Cas9的类似方法已用于靶向致病的毒力基因,DdmDE可以用来产生自我消除质粒,用于基于重组的基因组工程方法。新研究为DdmDE系统在原核生物基因组防御中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机制见解,并可能为利用它们作为新型抗菌或基因工程工具铺平道路。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