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禽白血病没有特效药和有效的疫苗,因此想从保护易感动物这一层面来实现禽白血病的防控希望渺茫,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国内外逐渐形成了以检测淘汰和生物安全防控这两种方式来进行禽白血病的净化。”
在第32届广东省畜牧兽医科技大会家禽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孟藏龙对禽白血病的流行和检测现状做了专题报告。
禽白血病存在四大净化难点
禽白血病是一类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家禽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孟藏龙介绍,根据病毒血清中和试验、病毒干扰模式、囊膜蛋白不同和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可将禽白血病分为11个亚群,其中在自然状态下感染鸡的只有ALV-A/B/C/D/E/J/K这七个亚群。他提醒,禽白血病作为一种重要的垂传疾病,一只感染的曾祖代鸡在不检测淘汰的情况下会导致24万只商品代鸡感染。而感染的鸡群会出现高死淘、产蛋下降、生长缓慢和免疫抑制等情况,给世界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种禽企业来说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在会上,孟藏龙回顾了全球禽白血病流行的历史事件,并总结出不规范引种和饲养是造成ALV在国内流行的主要原因。
“不同亚群的ALV毒株在鸡群中的流行特点各不相同,”孟藏龙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他总结道,“当前禽白血病还是以J亚群感染为主,检出率达到90%以上;经典毒株虽然检出较少,但是依然零星存在;而在东亚地区的地方品种鸡中存在的ALV-K在最近几年检出率越来越高,而且多种亚群ALV在同一场内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
“禽白血病净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错杀,假阴性漏检的情况。”孟藏龙表示,该病在诊断淘汰层面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难点:
1、内源性ALV会干扰诊断,而很多养殖企业没有条件做病毒分离;
2、诊断试剂产品质量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敏感性差和重复性差这两个方面;
3、ALV-K亚群的诊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漏检情况严重;
4、ALV亚群众多,病毒变异或不同亚群之间的病毒重组现象多有发生。
病毒分离和elisa方法是实现禽白血病净化的核心手段
对此,禽白血病的净化要求具备高效精准的检测手段。孟藏龙介绍,目前常用的禽白血病原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ELISA、胶体金、PCR和IFA等。其中,以检测群特异性P27抗原的病毒分离技术和elisa检测方法是实现禽白血病净化的核心手段。
会上,孟藏龙展示了对几家商品化的禽白血病p27抗原检测试剂盒性能所做的大量比对数据,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来源产品的检测性能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敏感性和重复性这两个方面。在试剂盒敏感性比较上,不同试剂盒对不同样本的检出率相差较大,特别针对临床样本检出率甚至有1倍的差距;不同试剂对不同亚型病毒的检出率也不同,针对复制速度较慢的ALV-K的检出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而敏感性高的试剂盒有利于早期检出,大大减少净化成本。在重复性上,2年前很多国产和进口产品的CV值普遍在10%-15%,甚至高于15%,试剂盒反复波动会引起监测数据和净化检测结果不准确而误判,进而影响净化效果评估和检测淘汰。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选择P27抗原ELISA试剂盒的4大建议:
1. 基于科学的评价体系选取的产品更可靠,实践出真知;
2. 不同试剂盒的批间、批内差较大,应引起格外关注,数据前后不一致会影响决策
3. 不同类型样本对试剂盒的性能影响比较大,评估时应选取蛋清、胎粪、细胞上清液等多种样本。
4. 不同试剂盒的敏感性有区别,特别针对ALV-K的病毒复制慢的情况,高敏感性的产品有利于ALV-K的快速净化。
在最后,孟藏龙表示禽白血病评比验证最困难的是明确样本性质,这也是个相对专业的工作,涉及多个验证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