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不同模式产生的效益千差万别。事实上,不同处理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对此,廖新俤还详细分享了四大水禽粪污处理技术,“使用相关粪污处理技术既要区分品种,如种鸭、蛋鸭、肉鸭;也要区分平养与笼养。”
1、传统水面饲养技术。水面饲养符合水禽生物学特性、符合生态循环基本原理,但要科学、合理和操作规范,遵循健康、安全、生态原则,不宜一刀切。
2、资源化利用技术(种养结合)。采用该技术需要综合考量以下三点:(1)根据可利用土地资源情况,采用全量资源化或一定处理减量后资源化利用;(2)采用资源化利用,同样需要建立与贯彻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防止过渡利用、管道破损渗漏、臭气等;(3)采用资源化利用的,应重视收获物的出路价值,不只是为了消纳(出于消纳为目的的,很难做好资源化利用)。
3、将种鸭场或蛋鸭场粪污往固体(固废)方向处理的技术(槽式发酵)。采用该技术需要注意做好五个细节:(1)添加足够辅料,(2)物料混合充分均匀,(3)曝气孔布设应防堵塞,(4)厂房设计应有利于臭气收集,(5)物料翻耙设备的定期保养。该技术主要解决水、气问题,并注意禽场的选址及周边环境,该技术可参考广东开平市旭日蛋品有限公司的做法。
4、先减量化处理后回用/利用技术。该技术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情况:(1)鸭场废水减量化处理工艺可借鉴猪场废水,环保设施投资与运行费用较高,消纳土地紧张的地方使用;(2)加强前端格栅、压泥,厌氧前采用酸化(有利于提高厌氧效果并缩小厌氧池体);(3)重视雨污分流、排污管道施工;(4)主要解决固液分离、运行能耗问题;(5)考虑配套部分土地。
可见,目前水禽粪污处理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点。“对于规模化企业,应相对同一个起跑线,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廖新俤希望,针对水禽产业的环保升级,业内能形成共识,共同推动提升,全国一盘棋,统一加强监管。
最后,在会上,廖新俤对水禽环保工作提出了四点展望与建议:
第一,水禽粪污处理技术模式需要注意三大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适合中小型养殖户的水面养殖模式如何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导致被简单否定;其次,水禽粪污处理必须从水禽场规模、养殖模式(粪便收集方式)、选址开始全盘考虑与规划设计;另外,受土地资源制约的场景,考虑水处理措施先实现减量化,以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第二,逐步增强水禽业的环保意识,引导水禽业朝环境友好、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第三,汲取其它畜禽种粪污处理经验教训,粪污处理应前置考虑。环保非单一、孤立问题,应在项目设计、选址、建设时统筹考虑,否则代价更大。
第四,针对笼养和平养,需从舍内环境、生物安全、鸭群健康、生产性能、粪污处理成本等方面综合考量。
(文章来源:)